探趣舱

为什么大多数鱼是“近视眼”?

2025-03-25

我们知道,人如果近视了,看远处的东西就会模糊,但看近处还算清楚。而有趣的是,很多鱼在“视力测试”里,其实都属于“近视眼”。这难道是它们的眼睛不好吗?其实,这和它们所处的环境,以及光的传播规律密切相关。

首先,我们来回顾一下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:光线从物体反射进入眼睛,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后,在视网膜上成像。如果光线正好汇聚在视网膜上,我们就能看到清晰的图像。但如果光线在视网膜前就汇聚了(像近视),或者在视网膜之后才汇聚(像远视),图像就会模糊。

那么,在水里又发生了什么呢?

水的折射率比空气大,这意味着光在水中的传播和弯折方式和在空气中不一样。在水下,光线进入鱼的眼睛时,和周围环境的折射率差距较小,所以光线折射得比较少。鱼类为了适应这种光学环境,进化出了特殊的眼睛结构:它们的晶状体通常是几乎完全球形的,折射能力特别强,能够让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得更准确。

但是!鱼的眼睛并不擅长调整焦距——不像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晶状体形状来调节远近。这就使得鱼的眼睛在看近处东西时效果很好,但看远处的东西就容易模糊,这在我们人类的标准里,就算是“近视”了。

不过,这种“近视”对鱼来说其实没什么影响。为什么呢?

  • 鱼的生活空间有限:鱼在水里活动范围通常不大,它们需要看清的,大多是周围几米以内的事物,比如猎物、天敌、同类等;

  • 水下光线传播距离短:水不像空气透明,光在水里传播得远了就会被吸收和散射,所以鱼本来也不太可能看到特别远的地方;

  • 近处视觉更重要:对捕食鱼类来说,精确判断猎物的位置至关重要;对群居鱼类来说,靠近时识别同伴更有用。

从这个角度看,鱼的“近视”不是缺陷,而是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种进化优势